北京市青教赛获奖选手巡讲示范课第四站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跨院系交流,促进院系教学培训工作,同时做为北京市教育工会颁发的“示范教研工作室”的活动,校工会联合教务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我校获奖教师校内示范课巡讲活动。
11月9日下午,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暨北京市第十二届青教赛获奖教师示范课第四次巡讲在蒙民伟人文楼B203会议室进行。本次巡讲由校工会主办,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和教研院承办。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王岩,校教务处处长欧阳证出席并讲话,青教赛指导教师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以及来自校内各院系的5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活动。建筑学院工会副主席孙诗萌主持。

巡讲现场

欧阳证讲话
在讲话中,欧阳证首先对到场的指导教师和各院系青年教师表示欢迎,同时强调,清华大学在“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的基础上,协调推动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制定2030创新行动计划、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谋划学校110周年后迈向未来的新征程。示范课巡讲活动体现了清华大学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视,希望围绕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探讨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梁思思讲授示范课
北京市第十二届青教赛获奖教师,建筑学院梁思思、人文学院赵金刚分别做名为《私有公共空间》及《朱熹哲学中的“气”》的示范课。
由私有地块的建设管控入手,梁思思分别讲解了纽约和北京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深入浅出地传达出“约束-激励-设计参与”的课程逻辑链条。结合准备青教赛的经历,她表示,自己始终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将传统教材、实践经验和前沿论文融合,重新梳理和组织了学科知识体系,力求将内容讲“透”、讲“深”、讲“实”。
赵金刚讲授示范课
赵金刚分别从“‘气’是什么”“‘气’对人的作用”“修养与‘气’的改变”三个板块,层层递进,聚焦朱熹对前人的继承及其理性化解释世界的方式,引导对“气数”“气运”与国家命运间关系的思考。谈及备赛期间的酸甜苦辣,赵金刚强调了团队的氛围和力量,共同发掘盲点、打磨细节、传承经验,最终在赛后回归课堂,提升教学。
郑晓迪点评

梅赐琪点评
示范课后,郑晓笛、梅赐琪分别针对示范课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讲授效果等进行点评。郑晓笛回顾了备赛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收获,从“脑”“口”“心”三个层面阐释了示范课每个环节的精心巧思,在透彻理解所要传达内容的同时,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不断抓住评委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梅赐琪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和知识打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抓住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实现共情效果。同时他表示,将课程思政和青教赛相结合是清华的一项创意,而好的课程思政不是生硬地拒人千里,而是通过真挚的情感形成直击灵魂的力量。
随后,现场青年教师踊跃提问,几位嘉宾和示范教师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王岩在总结中表示,青教赛不仅帮助传承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课堂质量,更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使得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老师们得以展现自己的风采,期待下一年参加青教赛的老师们继续取得佳绩。
本系列北京市第十二届青教赛获奖教师示范课巡讲,旨在院系层面及一线教师代表宣讲,进一步推进教书育人和落实课程思政,帮助院系教师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